日期:2025-09-25 14:09:22
一、历史记忆概述
1.1 地理文化背景
开州(原开县)位于重庆市东北部,地处大巴山南麓,三峡库区小江支流回水末端,是渝东北地区的重要区域。境内呈 "六山三丘一分坝" 的地理格局,山地占 63%、丘陵占 31%,独特的地理环境造就了开州丰富的民俗文化。开州古为巴国地,巴人以乐舞著称,这种文化传统源远流长,深刻影响了开州地区的民间艺术发展。
开州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素有 "金开县"、"举子之乡" 的美誉。东汉建安二十一年(216 年)建县,距今已有 1800 余年历史,悠久的历史为开州积累了丰富的文化遗产。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开州人民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民歌、民谣、民谚,这些民间文学艺术形式记录了开州人民的生产生活、情感世界和精神追求。
1.2 历史渊源与发展脉络
开州民歌民谣民谚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巴人时期。巴人以乐舞著称,《华阳国志》称巴郡 "其民质直好义,土风敦厚",又说 "江州以东,滨江山险…… 姿态敦重"。清乾隆《开县志》也记载开州人民 "朴实不华,诚笃有义"。这些文化特质为开州民歌民谣民谚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展开剩余96%开州民歌民谣民谚的发展可分为几个重要阶段:
巴人时期:巴人 "前歌后舞" 的文化传统为开州民间艺术奠定了基础。据考证,巴渝舞和巴讴是巴文化的重要特色,其历史可追溯到商代,在武王伐纣的战争中,巴人 "前歌后舞" 名噪一时。
汉唐时期:唐代是开州民歌发展的重要时期。《太平寰宇记》准确记述了开州风俗:"俗重田神。渔樵耕牧,好唱《竹枝歌》。" 刘禹锡曾说 "楚水巴山江雨多,巴人能唱本土歌",可见当时开州民歌已相当盛行。
明清时期:这一时期是开州民歌民谣民谚的成熟期。清乾隆《开县志》载:"俗重田神,渔樵耕读,好唱竹枝歌"。开县民间素以歌声鼓舞劳动情绪,如薅草、杠抬、夯土、榨油等,均有歌声伴唱。
近现代:开州民歌民谣民谚在保持传统的同时,也不断融入新的时代元素。1983 年,开县文化馆搜集整理的《开县民歌集》出版,收录民歌 176 首。近年来,随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推进,开州民歌民谣民谚得到了更好的传承和发展。
1.3 艺术特色与文化价值
开州民歌民谣民谚具有鲜明的艺术特色和丰富的文化价值。从艺术形式上看,开州民歌民谣民谚种类多样,风格独特,语言形象生动,曲调优美动听,具有鲜明的艺术特色和地方风格。特别是开州民歌整合了渝、川、陕、鄂多地民俗音调元素的特种歌腔,在旋律结构、节奏、节拍、音域、音型、音阶调式等一系列音乐元素上,凸显了妖艳而不失恢弘的地方特色。
从文化价值角度看,开州民歌民谣民谚蕴含着丰富的生活素材,是开州人智慧的结晶,也是先进文化艺术的基础,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这些民间艺术形式不仅记录了开州人民的生产生活方式,也反映了他们的思想情感、道德观念和审美情趣,是开州文化的重要载体。
二、开州民歌
2.1 劳动号子类
2.1.1 抬工号子
抬工号子是开州最具代表性的劳动号子之一,产生于不同的体力劳动过程中,与劳动节奏相配合协调。开县抬工号子很有名,曾出席北京、四川文艺调演,是一种集体号子歌,曾在铁桥、临江、中和一带极为盛行,其形式为一人领唱,众人伴合的民歌,如《麻雀号子》、《连八句翻望乡台》等。
歌词示例:
我是哟巴山哪抬二哥哟罗喂,
不怕呀山高罗路途远哪喂,
就怕呀石头呃不太多哟喂,
石头哟多来呃好挣钱哪喂,
拿回哟家去呃买油盐哪喂,
二妹哟在家呀莫担心罗喂,
安全呀二字哟记在心罗喂。
历史背景:抬工号子是开州劳动人民在长期的体力劳动中创造的艺术形式,主要用于协调动作、减轻疲劳、振奋精神。在交通不便的山区,抬工们用肩膀扛起了生活的重担,也用歌声表达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未来的期望。
文化意义:抬工号子不仅是一种劳动工具,更是开州人民坚韧不拔、乐观向上精神的体现。它反映了开州人民在艰苦环境中不屈不挠的生存态度,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现代传承:抬工号子至今未衰,仍在开州民间流传。近年来,随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推进,抬工号子得到了更多的关注和保护。2025 年,开州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带领抬工号子传承人凌发轩参加了中国原生民歌节,让这一古老的艺术形式在全国舞台上绽放光彩。
2.1.2 石工号子
石工号子是石匠在开山凿石过程中演唱的劳动号子,分为开山号子、抬工号子和拗石号子三类。开州 "石工号子" 的历史可谓源远流长,上世纪 80 年代,县文化部门收集整理的民歌达 300 多首,其中反映劳动的竟然达 180 余首,而 "石工号子" 最具劳动的本质和特征。
歌词示例:
大山来哟吚儿呀,铁锤抡似千斤顶。
大石大石随我愿,优质石料突兀现。
历史背景:石工号子产生于开州人民开山凿石、建造房屋的劳动过程中。在生产力水平低下的年代,石工们通过喊号子来协调动作、振奋精神,提高劳动效率。
文化意义:石工号子是开州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它不仅具有实用功能,还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通过石工号子,我们可以感受到开州人民面对自然的勇气和力量,以及他们在艰苦环境中创造美好生活的坚韧精神。
现代传承:近年来,随着文化保护意识的增强,石工号子得到了更多的关注和传承。在开州的一些文化活动中,经常能看到石工号子的表演,这一古老的艺术形式必将焕发新的活力。
2.1.3 薅草锣鼓
薅草锣鼓是普遍流行在三峡地区的一种与劳动生产相结合的特殊歌唱形式。开县传承有《薅草歌》《薅草锣鼓》等优秀歌词,1990 年《开县志》已载录。农民在薅秧、薅草的农忙季节为了提高劳动效率,常聘请民间歌手打薅草锣鼓助兴。
歌词示例:
一田秧苗青又青,半天有雨半天晴。
早出晚归庄稼人,吃苦耐劳是本性。
历史背景:薅草锣鼓起源于古代巴人祭祀田神的仪式,后来逐渐演变为一种劳动歌曲。在开州农村,人们在薅草时会请专门的锣鼓手,一边打锣鼓一边唱歌,以提高劳动效率,减轻疲劳。
文化意义:薅草锣鼓不仅是一种劳动歌曲,更是开州人民生活方式和精神世界的反映。它融合了祭祀文化、劳动文化和民间艺术,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薅草锣鼓的歌词内容广泛,既有对劳动的赞美,也有对生活的感悟,还有对爱情的向往,是开州人民情感表达的重要载体。
现代传承:随着农业现代化的推进,薅草锣鼓的实用功能逐渐减弱,但作为一种民间艺术形式,它仍然受到人们的喜爱。近年来,开州文化部门积极组织薅草锣鼓表演和比赛,培养年轻传承人,让这一古老的艺术形式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活力。
2.2 山歌类
2.2.1 竹枝词
竹枝词属古代巴渝民歌,亦叫竹枝歌,是一种特有的歌谣,是三峡地区民歌的总称。从历史记载来看,竹枝歌在开县源远流长。清乾隆《开县志》记:"俗重田神,渔樵耕牧,好唱竹枝歌"。清咸丰《开县志》载:"《寰宇记》:开州风俗…… 男女皆唱竹枝"。
歌词示例: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历史背景:竹枝词起源于古代巴渝地区的民间歌谣,是巴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唐代著名诗人刘禹锡任夔州刺史时,根据当地民歌创作了新的竹枝词,使这一艺术形式得到了更大的发展和传播。
文化意义:竹枝词是开州人民情感表达的重要载体,它以简洁明快的语言、生动形象的比喻,表达了人们对生活、爱情、自然的感受和思考。竹枝词不仅具有艺术价值,还具有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是研究开州历史文化的重要资料。
现代传承:竹枝词作为开州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得到了更多的关注和保护。开州文化部门通过举办竹枝词创作比赛、演唱会等活动,推动竹枝词的传承和发展。同时,一些音乐人也尝试将竹枝词与现代音乐元素相结合,创作出具有时代特色的新作品,让这一古老的艺术形式焕发出新的活力。
2.2.2 满月山歌
满月山歌是产生并流传于重庆开州区满月镇一带的民间歌曲,是渝东北地区民歌中最具代表的曲种,和唐代竹枝歌一脉相承,是古巴人竹枝歌的活体遗存。过去,满月山歌主要是通过口口相传的形式传承下来。
歌词示例:
天上满月,号子们喊起来,兄弟们把石抬。
头抬起来,脚步滑,有倒坡了,慢慢儿爬。
历史背景:满月山歌起源于开州满月镇一带的山区,是当地人民在劳动和生活中创作的艺术形式。由于地处山区,交通不便,信息闭塞,满月山歌保留了更多的原生态特征,是研究开州民间音乐的重要资料。
文化意义:满月山歌是满月镇人民生活的缩影,它反映了当地人民的生产生活方式、思想情感和审美情趣。山歌中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如《月儿弯弯儿》中王莽月下追刘秀的传说典故,《你唱我来合》中 "斗亮赛骂" 的习俗,《敬酒歌》中幺妹儿在悬崖之上留下的悲壮传奇等,都具有浓郁的地域特色和文化气息。
现代传承:为更好地挖掘和传承满月山歌文化,彰显满月镇独特的文化魅力,开州区文化和旅游发展委员会、开州区满月镇人民政府通过社会各界组织收集、整理,于 2024 年出版了《开州民歌・满月山歌集》。该集子收录了 15 首具有代表性的满月山歌,并讲述了歌曲背后的文化故事。此外,四川音乐学院声乐歌剧学院陈万教授将山歌文化与现代元素进行融合,为家乡全新创作的带有时代特色的山歌作品《满月山歌》也收录在了《满月山歌集》中。
2.3 生活歌谣类
2.3.1 号子情歌
号子情歌是开州劳动人民在劳动过程中创作的爱情歌曲,主要包括抬工情歌和石工情歌等。这些歌曲以劳动为背景,以爱情为主题,展现了开州人民朴实而热烈的情感世界。
歌词示例:
蜀岭雄,古道险,
抬着太阳上陡坎。
吼起号子把情传,
幺妹听了好喜欢。
躲在门缝来偷看,
春风也被羞红脸。
历史背景:号子情歌起源于开州劳动人民的日常生活,是他们在艰苦的劳动环境中表达爱情、传递情感的一种方式。在交通不便的山区,劳动人民通过唱情歌来表达对心上人的爱慕之情,这些歌曲逐渐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
文化意义:号子情歌不仅是爱情的表达,更是开州人民生活态度和精神世界的反映。它以朴实的语言、真挚的情感,展现了劳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体现了他们在艰苦环境中依然保持乐观向上的精神风貌。
现代传承:号子情歌作为开州民间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得到了更多的关注和保护。2025 年,开州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组织了一系列号子情歌的演出和传承活动,让这一古老的艺术形式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活力。
2.3.2 生活小调
生活小调是开州人民在日常生活中创作的歌谣,内容涉及生活的方方面面,包括农事、节气、饮食、节庆等。这些小调以其生动的语言、丰富的内容,展现了开州人民的生活智慧和艺术创造力。
歌词示例:
七月枣子八月梨,九月柿子黄了皮,
开州娃娃笑嘻嘻,兜里装满炒苞米。
历史背景:生活小调起源于开州人民的日常生活,是他们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创造的艺术形式。这些小调最初可能只是人们在劳动或休闲时随口哼唱的旋律,后来逐渐形成了固定的歌词和曲调。
文化意义:生活小调是开州人民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的反映,它以生动形象的语言、丰富多彩的内容,展现了开州人民的生活智慧和审美情趣。这些小调不仅具有娱乐功能,还具有教育功能,通过传唱,人们可以学习到生产生活知识、道德伦理规范和社会行为准则。
现代传承:随着时代的发展,生活小调的传唱方式和内容也在不断变化。近年来,开州文化部门积极组织生活小调的收集、整理和保护工作,同时鼓励音乐人对传统小调进行创新和改编,创作出更多符合时代需求的新作品。
三、开州民谣
3.1 生活民谣
3.1.1 岁时节令民谣
岁时节令民谣是开州人民根据不同季节和节日创作的民谣,反映了当地的节令习俗和生活节奏。这些民谣语言简洁、节奏明快,易于记忆和传唱。
歌词示例:
三十的火十五的灯。
历史背景:"三十的火十五的灯" 是开州人民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总结出来的节令谚语,反映了开州人民对春节和元宵节这两个重要节日的重视。春节是开县人民极为重视的传统节日,欢庆时间达半月之久,尤以元宵之夜,更为热闹,鼓乐欢奏,鞭炮轰鸣,焰火腾空,彩灯四布,姹紫嫣红、炫人眼目。
文化意义:岁时节令民谣不仅是对自然现象和农业生产规律的总结,更是开州人民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的反映。这些民谣通过简洁的语言和生动的形象,传递了人们对自然的敬畏、对生活的热爱以及对未来的期望。
现代传承:随着时代的发展,岁时节令民谣的内容和形式也在不断变化,但核心的文化内涵仍然保留下来。现在,开州人民仍然保留着 "三十的火十五的灯" 的传统习俗,春节期间,家家户户都会燃起熊熊的炉火,元宵节则会点亮各式各样的灯笼,共同庆祝这一传统节日。
3.1.2 饮食民谣
饮食民谣是开州人民根据当地的饮食习惯和特色美食创作的民谣,反映了开州丰富的饮食文化和独特的地方风味。
歌词示例:
开州三味:盐井咸、橘皮甘、椒麻鲜。
历史背景:饮食民谣是开州人民在长期的饮食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反映了当地的物产特点和饮食习惯。开州位于山区,物产丰富,当地人民根据这些食材创造出了独特的饮食文化。
文化意义:饮食民谣不仅是对当地美食的赞美,更是开州人民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的反映。这些民谣通过生动的语言和形象的比喻,传递了人们对美食的热爱、对生活的享受以及对家乡的眷恋。
现代传承:随着时代的发展,饮食民谣的内容和形式也在不断变化,但开州人民对美食的热爱和对家乡的眷恋却从未改变。现在,开州的特色美食如冰薄月饼、南门红糖等已经成为当地的文化符号,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游客前来品尝和体验。
3.2 社会民谣
3.2.1 社会现象民谣
社会现象民谣是开州人民对社会现象和生活经验的总结,反映了他们对社会生活的观察和思考。这些民谣通常语言简洁、寓意深刻,具有一定的警示和教育意义。
歌词示例:
匪如梳,兵如篦,团防犹如刀子剃。
历史背景:"匪如梳,兵如篦,团防犹如刀子剃" 是开州人民在特定历史时期创作的民谣,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状况和人民的苦难生活。在动荡不安的年代,土匪、军队和地方武装对百姓的剥削和压迫,使得人民生活困苦不堪。
文化意义:社会现象民谣不仅是对社会现象的描述,更是开州人民对社会现实的反思和批判。这些民谣通过简洁的语言和形象的比喻,传递了人民对公平正义的渴望、对和平稳定的向往以及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现代传承:随着时代的变迁,社会现象民谣的内容和形式也在不断变化,但开州人民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和思考却从未改变。现在,社会现象民谣更多地反映了新时代的社会问题和人民的心声,成为人们表达意见和诉求的一种方式。
3.2.2 生活智慧民谣
生活智慧民谣是开州人民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经验和智慧,反映了他们对生活的理解和思考。这些民谣通常语言简洁、寓意深刻,具有一定的指导和警示意义。
歌词示例:
男子无志,尽铁无钢;女子无志,烂草麻绒。
穿不穷,吃不穷,算计不来一世穷。
历史背景:生活智慧民谣是开州人民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反映了他们对生活的理解和思考。这些民谣通常是长辈对晚辈的教诲,通过简洁的语言和形象的比喻,传递生活的经验和智慧。
文化意义:生活智慧民谣不仅是对生活经验的总结,更是开州人民价值观和人生观的体现。这些民谣通过简洁的语言和深刻的寓意,传递了人们对勤劳节俭、诚实守信、尊老爱幼等传统美德的崇尚和追求。
现代传承:随着时代的发展,生活智慧民谣的内容和形式也在不断变化,但核心的价值观念仍然保留下来。现在,开州人民仍然通过民谣的形式传递生活的经验和智慧,教育下一代如何做人、如何生活。
四、开州民谚
4.1 生产劳动类民谚
4.1.1 农业生产民谚
农业生产民谚是开州农民在长期的农业生产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经验和智慧,反映了当地的农业生产规律和自然现象。这些民谚语言简洁、寓意深刻,对农业生产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民谚示例:
春蕨秋菘(白菜),救命年丰。
历史背景:"春蕨秋菘,救命年丰" 是开州农民在长期的农业生产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经验,反映了当地的农作物生长规律和饮食习惯。在生产力水平低下的年代,春季的蕨菜和秋季的白菜是开州人民度过青黄不接时期的重要食物来源。
文化意义:农业生产民谚不仅是对农业生产规律的总结,更是开州人民对自然的认识和理解。这些民谚通过简洁的语言和形象的比喻,传递了人们对自然的敬畏、对劳动的尊重以及对丰收的期盼。
现代传承:随着农业现代化的推进,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发生了很大变化,但农业生产民谚所蕴含的智慧仍然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现在,开州农民仍然会在适当的时候采摘蕨菜和种植白菜,这些传统的农作物已经成为当地的特色农产品,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喜爱。
4.1.2 手工业民谚
手工业民谚是开州手工业者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经验和智慧,反映了当地的手工业生产规律和技术特点。这些民谚语言简洁、寓意深刻,对手工业生产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民谚示例:
开县的举子,云阳的盐,万县的锅儿双弦弦。
历史背景:"开县的举子,云阳的盐,万县的锅儿双弦弦" 是渝东北地区广为流传的一句民谣,反映了开县、云阳、万县三地的特色产业和文化传统。其中 "开县的举子" 指的是开县(今开州区)在科举时代人才辈出的现象。在清末,在康有为、梁启超发起的 "公车上书" 运动中,集结的数百人之中,有 71 人四川籍人士,而四川开县籍有 6 人之多,占了近四川的十分之一。
文化意义:手工业民谚不仅是对手工业生产规律的总结,更是开州人民对自身文化传统的认同和自豪。这些民谚通过简洁的语言和形象的比喻,传递了人们对手工艺的热爱、对技术的精益求精以及对传统的传承和发扬。
现代传承:随着工业化的推进,传统的手工业生产方式发生了很大变化,但手工业民谚所蕴含的智慧仍然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现在,开州的传统手工艺如临江油纸扇、开州糖画等已经成为当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和保护。
4.2 生活哲理类民谚
4.2.1 修身养性民谚
修身养性民谚是开州人民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关于个人修养和道德品质的经验和智慧,反映了他们对人生的思考和追求。这些民谚语言简洁、寓意深刻,对个人修养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民谚示例:
家有一老,赛过百宝。
历史背景:"家有一老,赛过百宝" 是开州人民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经验,反映了他们对老年人的尊重和重视。在传统社会中,老年人是家庭和社会的宝贵财富,他们拥有丰富的生活经验和智慧,可以为年轻人提供指导和帮助。
文化意义:修身养性民谚不仅是对个人修养的要求,更是开州人民价值观和人生观的体现。这些民谚通过简洁的语言和深刻的寓意,传递了人们对道德品质的重视、对人生意义的思考以及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现代传承:随着社会的发展,修身养性民谚的内容和形式也在不断变化,但核心的价值观念仍然保留下来。现在,开州人民仍然重视老年人的作用和价值,尊重老人、关爱老人已经成为当地的社会风尚。
4.2.2 社会交往民谚
社会交往民谚是开州人民在长期的社会交往中总结出来的经验和智慧,反映了他们对人际关系的理解和处理方式。这些民谚语言简洁、寓意深刻,对社会交往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民谚示例:
人在人情在,人死两丢开。
历史背景:"人在人情在,人死两丢开" 是开州人民在长期的社会交往中总结出来的经验,反映了他们对人情世故的理解和认识。在传统社会中,人际关系主要建立在个人关系的基础上,当一个人去世后,其生前建立的人际关系也会随之淡化。
文化意义:社会交往民谚不仅是对社会现象的描述,更是开州人民对人际关系的思考和处理方式。这些民谚通过简洁的语言和形象的比喻,传递了人们对真诚待人、诚实守信、互帮互助等传统美德的崇尚和追求。
现代传承: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交往民谚的内容和形式也在不断变化,但核心的价值观念仍然保留下来。现在,开州人民仍然重视人际关系的建立和维护,诚实守信、互帮互助已经成为当地的社会风尚。
4.3 自然气象类民谚
4.3.1 气象预测民谚
气象预测民谚是开州人民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关于气象变化的经验和智慧,反映了他们对自然现象的观察和理解。这些民谚语言简洁、寓意深刻,对气象预测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民谚示例:
月亮长毛,大雨要到。
晚上烧霞,干死蛤蟆!
早上烧霞,凉水泡茶
历史背景:"月亮长毛,大雨要到" “晚上烧霞,干死蛤蟆!早上烧霞,凉水泡茶”是开州人民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经验,反映了他们对气象变化的观察和理解。通常预示着天气即将发生的变化。
文化意义:气象预测民谚不仅是对自然现象的总结,更是开州人民对自然的认识和理解。这些民谚通过简洁的语言和形象的比喻,传递了人们对自然的敬畏、对气候变化的关注以及对生活的适应能力。
现代传承:随着气象科学的发展,传统的气象预测方式发生了很大变化,但气象预测民谚所蕴含的智慧仍然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现在,开州人民仍然会通过观察自然现象来预测天气变化,这些传统的气象预测民谚已经成为当地文化的一部分,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和研究。
4.3.2 物候观测民谚
物候观测民谚是开州人民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关于动植物生长和自然现象变化的经验和智慧,反映了他们对自然的观察和理解。这些民谚语言简洁、寓意深刻,对物候观测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民谚示例:
七月枣子八月梨,九月柿子黄了皮。
历史背景:"七月枣子八月梨,九月柿子黄了皮" 是开州人民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经验,反映了当地的物候变化和农作物生长规律。在开州地区,不同的水果在不同的季节成熟,这些物候现象是开州人民安排生产生活的重要依据。
文化意义:物候观测民谚不仅是对自然现象的总结,更是开州人民对自然的认识和理解。这些民谚通过简洁的语言和形象的比喻,传递了人们对自然的敬畏、对季节变化的关注以及对生活的适应能力。
现代传承: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传统的物候观测方式发生了很大变化,但物候观测民谚所蕴含的智慧仍然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现在,开州人民仍然会根据物候变化来安排生产生活,这些传统的物候观测民谚已经成为当地文化的一部分,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和研究。
五、开州民歌民谣民谚的文化价值与现代传承
5.1 文化价值
5.1.1 历史文化价值
开州民歌民谣民谚是开州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极高的历史文化价值。它们记录了开州人民的生产生活方式、思想情感和价值观念,是研究开州历史文化的重要资料。
从历史角度看,开州民歌民谣民谚反映了开州地区从古代巴人时期到现代的历史变迁。例如,开州民歌中的竹枝词可以追溯到唐代,是研究唐代巴渝地区文化的重要资料。而抬工号子则反映了开州人民在艰苦环境中不屈不挠的生存态度,是研究开州近代历史的重要资料。
从文化角度看,开州民歌民谣民谚是开州文化的重要载体,它们蕴含着丰富的巴文化元素,如巴人的乐舞传统、祭祀文化等。同时,它们也吸收了楚文化、汉文化等多种文化元素,形成了独特的开州文化特色。
5.1.2 艺术审美价值
开州民歌民谣民谚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和审美价值。从艺术形式上看,开州民歌民谣民谚种类多样,包括劳动号子、山歌、生活歌谣等多种形式,每种形式都有其独特的艺术特点和表现手法。
从音乐角度看,开州民歌的旋律优美动听,节奏明快有力,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特别是开州民歌整合了渝、川、陕、鄂多地民俗音调元素的特种歌腔,在旋律结构、节奏、节拍、音域、音型、音阶调式等一系列音乐元素上,凸显了妖艳而不失恢弘的地方特色。
从文学角度看,开州民谣民谚语言简洁、形象生动、寓意深刻,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它们运用了比喻、拟人、夸张等多种修辞手法,通过简洁的语言表达深刻的思想和情感。
5.1.3 社会教育价值
开州民歌民谣民谚具有重要的社会教育价值。它们不仅是娱乐的工具,更是传承文化、传递知识、教育后人的重要载体。
从道德教育角度看,开州民歌民谣民谚传递了勤劳节俭、诚实守信、尊老爱幼等传统美德,对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从知识传授角度看,开州民歌民谣民谚包含了丰富的生产生活知识、自然科学知识和社会历史知识,是开州人民认识世界、了解社会的重要途径。
从情感教育角度看,开州民歌民谣民谚表达了人们对自然的热爱、对生活的赞美、对爱情的向往,有助于培养人们积极向上的情感态度和审美情趣。
5.2 现代传承现状
5.2.1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近年来,随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推进,开州民歌民谣民谚得到了更多的关注和保护。截至目前,开州拥有区级非遗 73 项,其中《林贵福的故事》等 14 项入选市级非遗名录。
在民歌方面,开州民歌、满月山歌、三汇口麻雀号子等传统民歌作品被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重点保护项目。特别是《巫舞》《瑞兽金狮》《开州民歌》等多项非遗项目频频亮相文娱演出,凸显着开州民俗文化的独特魅力。
在民谣民谚方面,《林贵福的故事》《喜乐神的故事》等民间文学作品也被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这些作品通过生动的故事和形象的语言,传递了开州人民的智慧和情感。
5.2.2 教育传承
开州民歌民谣民谚的教育传承是保护和发展这一文化遗产的重要途径。近年来,开州在部分学校推广腰鼓舞、瑞兽金狮等非遗项目,调动群众参与保护、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断培养民俗人才,壮大民俗文化产业队伍。
在学校教育方面,开州部分中小学将民歌民谣民谚纳入校本课程,通过音乐课、语文课等多种形式,让学生了解和学习开州的传统文化。同时,学校还组织学生参加民歌民谣民谚的表演和比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在社会教育方面,开州文化部门通过举办民歌民谣民谚培训班、讲座、展览等多种形式,向社会公众普及这一传统文化。同时,还组织民间艺人走进社区、乡村,进行现场表演和教学,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喜爱开州的民歌民谣民谚。
5.2.3 创新发展
开州民歌民谣民谚在保持传统特色的同时,也在不断创新和发展。近年来,开州文化部门积极推动民歌民谣民谚的创新发展,通过与现代艺术形式的融合,创作出了一批具有时代特色的新作品。
在音乐创作方面,四川音乐学院声乐歌剧学院陈万教授将山歌文化与现代元素进行融合,为家乡全新创作的带有时代特色的山歌作品《满月山歌》被收录在了《开州民歌・满月山歌集》中。同时,开州还涌现出了一批以开州民歌民谣民谚为主题的现代音乐作品,如《开州啊开州》《汉丰湖》《湖山谣》等,这些作品在保留传统元素的基础上,融入了现代音乐元素,受到了广大观众的喜爱。
在表演形式方面,开州民歌民谣民谚的表演形式也在不断创新。除了传统的独唱、对唱、合唱等形式外,还出现了民歌音乐剧、民歌舞蹈等新的表演形式。这些新的表演形式将民歌民谣民谚与现代舞台艺术相结合,增强了艺术表现力和感染力。
5.3 未来发展展望
5.3.1 数字化保护与传播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数字化保护与传播成为开州民歌民谣民谚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向。通过数字化技术,可以将开州民歌民谣民谚进行全面、系统的记录和保存,建立完善的数字档案库,为后人研究和传承提供便利。
在数字化保护方面,开州可以利用录音、录像、摄影等技术手段,对民歌民谣民谚进行全方位的记录和保存。同时,还可以建立开州民歌民谣民谚数字博物馆,通过网络平台向公众展示和传播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
在数字化传播方面,开州可以利用互联网、移动终端等新媒体平台,扩大民歌民谣民谚的传播范围和影响力。例如,可以开发开州民歌民谣民谚手机应用程序,提供在线收听、学习、分享等功能;可以利用抖音、快手等短视频平台,发布民歌民谣民谚的精彩片段,吸引更多年轻人的关注和参与。
5.3.2 文旅融合发展
文旅融合是开州民歌民谣民谚未来发展的又一重要方向。通过将民歌民谣民谚与文化旅游产业相结合,可以为这些传统文化注入新的活力,同时也可以丰富旅游产品的文化内涵,提升旅游产业的文化品位。
在旅游产品开发方面,开州可以设计以民歌民谣民谚为主题的文化旅游线路,如 "开州民歌之旅"、"巴风楚韵之旅" 等,让游客在旅游过程中亲身体验和感受开州的传统文化。同时,还可以开发以民歌民谣民谚为元素的旅游商品,如民歌 CD、民谣书籍、民谚挂历等,满足游客的文化消费需求。
在旅游演艺方面,开州可以打造以民歌民谣民谚为主题的旅游演艺节目,如《开州民歌大典》、《巴风楚韵》等,通过专业的舞台表演,向游客展示开州民歌民谣民谚的艺术魅力。同时,还可以组织游客参与民歌民谣民谚的互动体验活动,如学唱民歌、学编民谣、学猜民谚等,增强游客的参与感和体验感。
5.3.3 人才培养与传承机制
人才培养与传承机制是开州民歌民谣民谚未来发展的基础和保障。只有培养出一批热爱传统文化、具有专业素养的传承人,才能确保开州民歌民谣民谚的永续传承和发展。
在传承人培养方面,开州可以建立健全传承人认定和管理制度,为传承人提供必要的支持和保障。同时,还可以开展民歌民谣民谚传承人培训班,邀请知名专家和民间艺人进行授课和指导,提高传承人的专业水平和艺术素养。
在传承机制建设方面,开州可以建立 "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市场运作" 的传承机制,形成多元化的传承格局。政府可以通过政策引导、资金支持、组织协调等方式,为民歌民谣民谚的传承和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社会各界可以通过捐赠、赞助、志愿服务等方式,参与民歌民谣民谚的保护和传承;市场可以通过文化产业开发、文化产品营销等方式,为民歌民谣民谚的传承和发展提供经济支持。
六、结语
开州民歌民谣民谚是开州人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创造的文化瑰宝,它们记录了开州人民的历史记忆、生活智慧和艺术创造,是开州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古代巴人的 "前歌后舞" 到现代的《满月山歌集》,从劳动号子到生活民谣,从农业生产民谚到生活哲理民谚,开州民歌民谣民谚展现了开州人民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和精神世界。
在新时代,开州民歌民谣民谚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一方面,随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推进,这些传统文化得到了更多的关注和保护;另一方面,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迁,传统的文化形式也需要不断创新和发展,才能适应新时代的需求。
未来,我们应该坚持 "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 的方针,通过数字化保护与传播、文旅融合发展、人才培养与传承机制等多种途径,推动开州民歌民谣民谚的传承和发展。只有这样,才能让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活力,为开州文化的繁荣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把宝贵的非遗资源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 这不仅是对开州民歌民谣民谚保护和传承的期望,也是对整个开州文化事业发展的展望。
发布于:重庆市旺润配资-股配资网站-股票配资开户网-正规杠杆平台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